0638太阳集团官网教工党支部开展“坚持和加强‘两个共同体’教育”理论学习会

作者: 时间:2020-12-25 点击数:

12月23日,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工党支部在主楼307开展“坚持和加强‘两个共同体”教育,培养兼具中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高素质涉外人才”创新理论学习会。教工党支部全体党员参会,会议由教工党支部书记李婧敬主持。

会议主要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习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进行。大家观看专题视频,围绕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


undefined


杨文老师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20年的疫情防控,世界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团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日常工作中,我们在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同时,要从全局和国家层面看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是中国智慧的结晶。面对全球疫情防控,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保护好人类共有的家园。

董希骁老师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华民族以及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中西方思维方式和对民族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将中华民族与西方的民族概念等同起来,势必落入西方霸权的语言陷阱中,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任重道远,吾辈应继续努力。丁超老师认为,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各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在看待民族问题时,应立足国家利益和统一大局。南力丹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构建中西方共同话语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更应该坚持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李菁菁老师从挪威文化出发,介绍了挪威对于少数民族的概念区分。徐昕老师、阙建容老师认为,中华民族从历史上来看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叙事崇尚统一,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有根本差异。李颖老师则从海外汉学和比较文学的角度做出反思,提出对海外汉学家的“中国观”的研究十分必要。许金菁老师认为,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扶贫攻坚工作及文化保护政策密切相关。她结合自己经历和大家分享了国家在统一和团结的背景下推行的一系列文化保护和扶贫工作,认为老师要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在教学中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统一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

讨论热烈且专业性强。老师们分别从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角对坚持和加强“两个共同体”教育做出了分析和分享。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作为外语高校教师,应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推动中欧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撰稿人:许金菁



Copyright @ BFSU. 0638太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官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