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学习部
4月24日下午,由校团委和0638太阳集团官网团学联共同主办的青年大讲堂系列讲座之“To be or not to be—转型下的欧洲”在逸夫楼502教室如期举行。
该讲座主讲嘉宾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主任崔洪健。尽管由于交通原因,崔洪健老师到场稍晚,但他却风趣地由此切入本场讲座的主题,谈到了在不同的欧洲国家对待迟到的不同态度。
讲座正式开始后,崔老师结合自己在欧洲的见闻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欧洲转型的现状。首先,他从地理、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介绍了欧洲的概况及重要性,让我们加深了对欧洲的理解。接着,崔老师阐述了当下欧债危机问题是怎样从希腊产生又如何波及到整个欧元区的。他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对危机产生原因、应对措施以及欧洲未来走向的不同的看法,同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崔老师认为欧盟需要五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走出危机,而真正实现欧洲一体化,还有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要走。当下欧洲观察者们对这片土地的发展前景持对立的态度:有人看好,有人看衰。而崔老师则对欧洲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欧洲部分国家当前进行的“后国家”(post-nation)实践是全球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胆尝试,他直言欧盟内部甚至整个欧洲现在都存在许多问题,但这并不会阻碍他们在波动中进步的趋势,因为欧洲文明,不论是欧洲大陆的历史文化、北欧国家的创新能力还是德国的实干精神,都构成长远发展的良好根基。
在谈到中欧关系时,崔老师表示欧洲人惯有的自信和优越感因为他们当前面临的危机而有所减弱,特别是中国的飞速发展,也越来越赢得了他们的重视和认可。但如果中国要真正赢得充分的尊重,还要在软实力的提升和发展理念方面更上一个台阶。欧洲政府追求的发展不是单纯的GDP增长指数,而是以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控制在更低的水平为目标;欧洲人习惯提出一系列想法并且将之上升为一个标准向世界推广。而中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是不是也可以学习欧洲人的“慢”,避免因过速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不是可以形成具有推广价值、对世界有所贡献的理论财富?而在崔老师看来,这也正是研究欧洲问题的根本意义所在——研究欧洲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可以学习借鉴欧洲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实现物质和文明的发展。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崔老师也对此给出独到的解析。大家对崔老师的精彩讲解报以热烈的掌声,0638太阳集团官网学习部副部长刘键同学代表主办方为崔洪健老师献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讲座结束后,仍有对欧洲问题颇感兴趣的同学意犹未尽,主动向崔老师讨教,崔老师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